湖北武汉,云梦泽鱼戏绿波,百鸟长鸣;瑞士日内瓦,莱蒙湖烟波浩渺,草木绵延。11月5日,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《湿地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。习近平主席指出:“古往今来,人类逐水而居,文明伴水而生,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。本次大会以‘珍爱湿地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’为主题,共谋湿地保护发展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我们要深化认识、加强合作,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。”部级高级别会议通过《武汉宣言》,中国履行《湿地公约》30周年成就展举行,《2025—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》审议通过,近百场边会和主题论坛相继召开……11月13日,大会在武汉主会场和日内瓦分会场落下帷幕,一次次对话凝聚全球共识,一场场活动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,一项项成果闪耀中国智慧。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,我们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,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,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,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,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。本次大会致力于凝聚各方共识,推进全球湿地保护合作,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。“为避免全球湿地持续退化和丧失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,我们必须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,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、修复、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。”11月6日下午,武汉东湖之畔,《湿地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举行部级高级别会议,正式通过了《武汉宣言》。这是本次大会的主要成果之一。宣言呼吁,“采取适当和紧急的措施,实现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丧失的目标”;“推进湿地保护、修复、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和执法”;“鼓励对泥炭地、珊瑚礁和海草床、红树林、高原湿地、地下水系等脆弱生态系统适当采取优先保护和管理”……“宣言是对各方共同意愿和行动的汇聚,是向各国发出的号召,体现了中方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,以及对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引领。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春峰介绍,今年8月以来,中方牵头就起草的宣言草案在172个缔约方中进行了3轮磋商,包括向参加高级别会的部长和大使们征求意见,最终得到缔约方普遍认可。“《武汉宣言》强调了湿地保护、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应对气候变化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、减灾和风险预防、滨海保护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性。”《湿地公约》秘书处秘书长穆松达·蒙巴说,从《武汉宣言》中看到了中国政府在加强湿地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。本次大会成为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。在以“共建生命长江 传承大河文明”为主题的长江大保护论坛上,由我国3位院士领衔,政府、科研机构、司法机构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参与方共同发起《全民参与长江大保护倡议书》;在日内瓦分会场,与会代表呼吁,在205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愿景及《湿地公约》框架下,深化全球红树林保护合作……千湖荆楚阔无边。一场场边会、论坛和活动,围绕湿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、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、全球红树林保护等内容展开研讨和交流,分享湿地保护经验成果,呼吁湿地保护全球行动,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。展示生态建设中国经验今年是我国加入《湿地公约》30周年。30年来,我国积极履行公约宗旨和义务,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加强湿地保护修复,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,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,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方案和经验。眼前是光影变幻、水清岸绿的大美湿地;耳畔传来呦呦鹿鸣、百鸟欢唱;按压不同的“气味盒子”,菖蒲、莲花等湿地气息扑面而来;把手伸进一个个“湿地盲盒”,可以感知粗粝的树皮、轻柔的苔藓……本次大会上,中国履行《湿地公约》30周年成就展令中外代表印象深刻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。展厅里,一组组数据诠释着湿地保护的“中国实践”:中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,以占全球4%的湿地,满足了世界1/5人口对湿地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和文化等需求;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2200多个,同时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;中国近10年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,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,国家重要湿地29处,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;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》正式施行,28个省份制定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……新时代十年,神州大地上山更绿、水更清、天更蓝,不断舒展美丽中国新画卷。11月10日,日内瓦分会场,《湿地公约》秘书处为来自13个国家的25个城市颁发第二批“国际湿地城市”认证证书,其中包括安徽合肥、山东济宁、重庆梁平、江西南昌、辽宁盘锦、湖北武汉、江苏盐城7个城市。全球现有的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,中国占13个,数量居全球第一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。”“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,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,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。”“近年来,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,我国湿地保护和履约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、发生了历史性变革。湿地之水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重要保障,湿地之美为中国山川大地增色添彩。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谭光明说,到2025年,我国湿地保护率将达到55%,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、国家重要湿地50处;到2030年,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建立,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改善。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,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,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,在深圳建立“国际红树林中心”,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。本次大会上,围绕中国的各项主张和倡议,在主会场、分会场举办了多场边会和主题论坛,聚焦健全合作机制平台、推进湿地协同保护和治理,进一步推动湿地保护全球进程。11月9日,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发布了总结中国30年来水鸟保护主要成就的《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》。与会嘉宾一致认为,保护全球候鸟迁飞通道需要全球协同,需要越冬地、停歇地、繁殖地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。“缔结于1971年的《湿地公约》,最初就是聚焦迁徙水鸟和水禽栖息地的保护。”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杨锋伟说,为更好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,中国认定和建设了多处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,几乎涵盖了迁飞区上所有的关键节点。红树林被誉为“海岸卫士”,在净化海水、防风消浪、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目前,中国55%以上的红树林纳入了自然保护地,红树林面积由本世纪初的2.2万公顷增至2.7万公顷。11月7日,在日内瓦分会场举办的“面向2030/2050的全球红树林保护”边会上,中方代表表示,中国将在深圳市打造全球首个开展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的“国际红树林中心”,全面开展技术交流、信息共享、监测评估和援外培训,为各缔约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服务和帮助。11月8日,全球滨海论坛研讨会举行,有关各方从政府部门、多边环境协定、区域伙伴关系、国际非政府组织等不同角度,分享了促进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,通过分享国际最佳实践和创新公共产品等方式,推动全球、国家、地方层面共同行动。“我们将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全球滨海论坛会议,共同制定滨海生态系统保护、管理和修复指南,推进全球滨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·奥博勒表示。生态兴则文明兴,这是历史的回响,也是未来的召唤。“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;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。”让我们共同努力,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,让大美湿地润泽世界人民、惠及子孙后代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2年11月14日 04 版)